· 

【杉下說德文】石賈墨|《西線無戰事》奪獎雜談

前言

德國電影《西線無戰事》勇奪最佳外語電影的消息,再一次證明德國電影雖然沒有荷里活製作般受歡迎,但仍然能夠體現德國人的細膩和呈現藝術的能力。

 

翻看資料,原來電影是翻拍作品,而第一個版本又是基於埃里希·瑪利亞·雷馬克(Erich Maria Remarque)所寫的同名小說。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服役,並因此經歷了戰爭的殘酷與荒謬,方能寫出《西線無戰事》這部著名的作品,成爲一部反戰小說的經典之作。

本有望奪獎的《維多莉亞》

我對德國電影涉獵不多,但幾年前我都曾經談及一部我極度推薦的德國電影《維多莉亞》(Victoria,台灣翻譯成《一鏡柏林》,意味更佳),以突破性的一鏡到底拍攝手法,用極富真實感的方式,折射在異鄉打拼的寂寞人所遇上的一夜激情。

 

令人嘆息的是,電影呼聲本來極高,但只因爲「英語對白」超過四成,就被歸類爲「英語電影」,未能獲得奧斯卡提名。有看電影的人,就知道這個講法有多可笑,女主角設定是西班牙人(飾演的女演員Laia Costa本身也生於西班牙),但不單男主角是德國人,導演也是德國人,整個拍攝地點也是在柏林。這樣也迂腐地認爲這套電影不是德國電影而失卻參選資格,認真令人嘆息。

 

「反戰」的德國人

這部反戰電影獲獎,不知道跟烏克蘭和俄羅斯戰爭開打有沒有關係。同一時間,烏俄戰爭已一週年,德國媒體都有回顧自己國家在整場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。認爲德國從頭到尾都只是懦弱的說法,重新冒出。

 

我經常強調,對一個國家的歷史有認識,繼而進行批評,並無不可,但批評一定要有站在全面的基礎。德國情報首長開戰時被困烏克蘭,外交部長一開始仍然只送頭盔,的確令人感到德國的天真,氣憤自然難免。但電影也折射出德國人對過往兩次世界戰爭的沉重負擔。

 

早陣子,德國有左翼人士,舉行集會「反戰」,包括之前專欄介紹過的「華根克」,但其訴求背後,根本就是扭曲自我,與俄羅斯求和,這種對「和平」的追求,跟「正義」的和平,根本是一種矛盾的存在。

 

德國人的反戰盲點

無疑,戰爭極其殘酷,極其醜陋,兩大對戰方的群族,各自開動國家機器,日思夜想,如何殺滅對方。而正正就是戰爭殘酷,就更要反思如何結束戰爭。

 

我有聽過一個十分有道理的說法:「道德上真正的強大,不是消極地避免衝突和反戰,而是擁有贏得戰爭的力量,仍然能夠主動維持和平。」

 

 

這套電影,我尚未觀看,但我一定會儘快看。我希望德國觀眾看過之後,不會用更委曲求全的方法去追求和平,而是對極權國家一切挑起戰爭的所作所爲,能夠有更加強硬的態度!

 

原文連載於《大紀元時報》專欄《杉下說德文|石賈墨》

 

延伸閱讀:  

【杉下說德文】德國飲食文化,就是香腸和啤酒嗎?德國總領事都點讚的「德國味道」來自…

【杉下說德文】多講就好?德文會話的學習迷思

【杉下說德文】德文文法的「難」:「艱辛難懂」與「錯綜複雜」的分別

 

 

此為石賈墨之原創文章,轉載前請事先徵求授權並註明出處 www.stegermatt.de  

  

 

想緊貼我嘅最新動態?即刻Follow我嘅FacebookInstagram  

想知多啲有關課程嘅資料?即刻Click入嚟呢到睇下啦  

  

歡迎隨時聯絡我了解更多  

WhatsApp:  +4917695274920  

Signal: +4917695274920  

Telegram: @Stegermatt 

Write a comment

Comments: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