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學習德語】眾新聞專欄轉載:學習運動員精神!略談專業運動員跟語言專家之間的共通點(二)
導言
上一篇專欄,我講了幾個運動員值得語言學習者參考的地方,包括天份對語言學習的影響,視覺化訓練方式和「教練/老師」 的重要性。這一次,我希望講一講有關訂立目標和計劃的重要性。
習慣計劃篇
評估自己的水平,一定要夠「SMART」
一個運動員,如果要提升表現,一定不會光用一句句子寫下訓練目標,「我要跳得更高」,「 我揮劍的速度要更快」,「我入水的角度要更好」。
「高」,「快」,「好」這些講法,只算是「定性」的講法,太過流於表面,列出這樣的目標,只會讓自己老鼠拉龜,不知從何入手。如果要有「定量」的提升,我們就要參考管理學入面一條有關訂立目標而人所共知的法則:目標一定要夠SMART。
SMART入面的每一個字母都代表一個原則,其他的原則我們可以先略過不談,但S和M代表的兩個原則,十分重要,分別是「具體」(specific)和「可量度」(measurable)。
同樣地,學習語言的時候,我們也應該參考「具體」和「可量度」的精神。
總結過去近十年的教學經驗,我發現我接觸過的很多學生,一開始他們都喜歡講「我的德文會話很差」,「我要多練習閱讀」,如果要為他們進行貼身的訓練的話,其實絕不應該「拔腿就跑」,第一堂就已經想要進行實在的內容教學,而是先跟他們釐清對自己德語學習情況的自我評估狀況。
首先,我們很多時候都只從自己的感覺出發,根本就沒有嘗試抽離,客觀地審視一下自己不足之處,有時候就會因此因小失大,走入自我批評和自我修正的惡性循環;另外,如果說「會話差」 的話,何謂「差」?而要多練習的話,又何謂「多」? 欠缺具體和可量度的說法,我們就會容易迷失。
當然,跟運動表現一樣,語言水平的各項指標未必可以準確測量,而且也不一定有需要。例如覺得自己的詞彙量不足,也沒有簡單的指標可以直接描述,我們總沒有可能把自己所有認識的生字都寫出來,再一一數算吧!但認清困難,尤其是自己覺得最難最難掌握的範疇,並作出針對性的改善,德語就可以進步神速。這個講法,叫做「木桶效應」,即一個木桶內最短的木板,是限制水桶容量的唯一因素。只要短板存在,我們就算不斷加強其他木板的長度,也是徒勞無功,無法令我們的木桶承載更多的水;找不出自己德語的「短板」,不斷費神提升其他語言範疇的能力,是很多學習者覺得學習過程出現瓶頸的原因。
香港學生講「我嘅德文Speaking好差…」,到底原因為何?
舉個例子,很多人都會講「我的德文會話能力很差」。如果你也是有這樣的感覺,就要想清楚,「差」,到底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原因?
是自己對德文響音的發音掌握不好,尤其是德文的轉元音(Umlaut)初學者容易混淆,分不開a和ä,o和ö,u和ü,或者是i,ie,ei,e這些寫法近似的雙響音,所以德國人聽不明白?
還是自己經常有一些生字和概念只能用廣東話英文想起,卻不知道德文如何講(缺乏詞彙)?
心理上,自己跟德國人溝通的時候,有沒有對錯誤懼怕,因緊張而組織混亂,無法應用德文的句式(Satzbau),從而組成一句合乎德文文法結構的句子?
我在訓練學生德文會話的時候,常尋根究底他們為何「講不出聲」,我常問:「如果要你用廣東話組織這一句子,翻譯一下,你會如何講?」陪伴思考的一聲長長的「Eh」聲後,就是「我也不知道」。如果你連用母語也沒有考慮好要如何回答一條問題,那麼你又怎麼可能可以用德文回答呢?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:原來「無法用德語表達自己心中所想」,最常見的問題不在「德語」,而在「心中所想」。不是因為教學多年而累積了分析學生短處的經驗,我也完全無法相信「講不出聲」的重要障礙是學習者本身應對交流的「思維」還未建立出來。
學習外語,需要一套新的思維,而「思維能力」是「語言能力」 的限制性因素。只把著眼點放在自己詞彙和句式和機械訓練上的不足,很多時候就是說話能力久久不能提升的原因。
計劃要夠SMART:計算學時要根據科學框架
當我們有了一個客觀深刻的自我評估之後,SMART入面S和M的原則,同樣適用於學習計劃之中。
有興趣來跟我學習德語的人,最常問我的問題,大家能猜到榜首是哪一條?「德文難不難?」「R音怎麼讀?」「歌德學院的德語課程好不好?」
以上的問題常有人問,但不是最常問的,最常出現的是:「從X級別學到Y級別,我要學幾耐?」
我見到在某些德語學習群組裏面常有以上討論,有人會在沒有很多背景資料的情況下,拋出「半年」,「兩年」等等的答案。提出答案的人,可能出於好心,用自己的經驗為其他人提供參考,實在值得嘉許。但這個問題,是有一個根據科學基礎作出計算的答案的。
其實,學習歐洲語言,都有一個框架去計算學習時間:
正如我在這段影片入面詳細的分析,學習德語,如果以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框架(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, 簡稱CEFR)的水平作目標,便可粗略估算所需要的學時和總體的學習時間。當然,這個估算當然不是用作計算精準至秒數的顯微鏡級工具, 但其參考價值仍然十分高。
我如何在一霎之間估算到一個學生的外語學習經歷?
我曾經爲一個香港人提供諮詢服務,他希望來德工作,但德語水平仍然欠佳,只有A1左右的水平,想問我要有多少時間才可以達到B1的水平(在德國工作或歸化,B1水平很多時候都是最低要求),但他有學習過法語,而且已經有B1的水平。我問他用了多久時間來學,他說不記得了,大概半年。我便悠然地娓娓道出自己的估計:「你應該是在語言學校參加了普通的常規課程,每天上午都會上課,一路學習,半年後考試,便得到B1水平,對吧?」他面露驚訝,連忙說是——其實,根據CEFR的框架,這個學習模式很容易逆向計算出來,我就打蛇隨棍上跟他說:「既然你都已經學習過法語,已經有過經驗,就知道學習時間要怎麼計算,而你學了法語之後,再學德語肯定比較容易」我就再根據他的學習條件和模式,制定出學習的目標和計劃。如果大家確實有一些時間性上的安排,要在某一時間達到某一要求(例如下年九月開學的時候能夠呈上B1歌德證書),這個計算的功夫就絕對不能省。
再舉一例,如果要衝上C2級水平(可以稱得上一個近乎母語者的水平了),我在網上聽過的紀錄,是一年半的時間內可以成功。乍聽之下,似乎十分瘋狂,很多人都說不可能。但如果要達到C2水平,德語學時需要1200小時的話,把1200小時平均分佈在一年半的時間,每一日其實「只需要」兩小時十五分鐘的學習時間,便可以達到。
這個數字,比大家心中所想來得低吧?但不要忘記,這是沒有加入任何休息日,持之以恆風雨不改的計算方法!如果你說「我週末要休息一下吧!」,就得把週末兩天的學習時間重新分佈到週一到週五,那麼學習的時間就會變成超過三小時了!
那位一年半可以考上C2的朋友,我估計肯定不是蠢材,但也不一定是天才,而是一個無比堅毅的人。你有能力可以天天堅持要求高度集中,長達幾小時的刻意訓練(deliberate practice)嗎?「學海無涯,唯勤是岸」這個講法,放在學習外語來講,應該是「學海無涯,唯『恆』是岸」才對。 有人說,要學習外語,不需要「學習」,而是要培養一種習慣,真誠言也!
閉關的功效
學習德語,應該是一種習慣,但是不代表衝刺沒有效用,因為根據學時估算的方法,「閉關」修煉德語,雖然辛苦,但也是實實在在的功夫,短時間內要提升德語水平,也無不可。
我還記得在二零一二年,我當時一邊在一間德國工程公司進行實習(很多德國工程學系都要求學生進行一個學期的實習),一邊準備應考「德福考試」(TestDaF)。此考試有如德文版的雅思考試,很多德國大學都要求入學生或畢業生一定要擁有B2到C1之間的語言水平,德福考試就是其中一個具有認授性的考核。
由於德語水平在我畢業之前就必須要達標,我也心裏有數:擁有B2或C1的德語水平,不代表可以輕鬆應付以德語進行的高階工程課堂,所以我當時就鐵定了心,要在實習時期,充份掌握練習機會(跟同事交流,就是訓練口語的良機),考取德福考試證書。
在實習末期,為了準備考試,我特意向公司拿了五天假期,讓自己在考試之前有近十日(接上兩個周末)的時間「閉關」。為了爭取佳績,閉關期間,我沒有不眠不休地學習(有充足睡眠,良好作息和飲食習慣才有條件力拼),但每天起牀後,吃一頓豐富的早餐,喝上一杯熱茶後,就會全力溫習,中午略作休息,吃過午飯又會再戰,直到到晚上,做一做運動,會再做最後的回顧,然後就寢。每日超過十個小時的學時(當然要有可行的學習策略和頻繁的休息,不過此乃後話,有機會再談),乘上十日的學習日數,依照CEFR的框架來計算,我在十日已經跨過了半個級數的學時,足以讓我從B2中級升上C1初級了。
事實上,考試完結,結果也算是理想,閱讀,聆聽兩部分都有C1的水平,而口語和寫作兩部分,也成功達陣,有B2水平。以此結果,再比較學習初期的評估,提升幅度十分明顯。這種客觀的學時量化計算方法,也算是讓自己成功達標的一個小小指南針。
這樣的經歷,其實在我的教學生涯中也有在學生身上重演過:
幾年前,為了幫一個學生在應考B1不及格之後, 在極短時間內再次挑戰B1以應付入學需求, 我打破了個人最長講課的記錄:三個半小時!這個故事,十分曲折, 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,可以一看。
當然,這種幾近瘋狂的學習方法,絕對不能長時間操作。學習語言的過程,是一種轉化,不是一個可以一蹴而就的動作。現在你問我會不會有機會有能力投資三個半小時在一個學生身上,可能我會講:我想我老了,沒有當時的年少輕狂…
下一次,我會跟大家講講心理質素對學習成效的影響。
延伸閱讀:
此文章出自於眾新聞專欄「石賈墨|逸議漫漫」專欄,文字版權屬眾新聞所有。
幸獲眾新聞授權全文轉載,原文請參閱眾新聞網站連結。
想知多啲有關課程嘅資料?即刻Click入嚟呢到睇下啦!
歡迎隨時聯絡我了解更多
WhatsApp: +4917695274920
Signal: +4917695274920
Telegram: @Stegermatt
Write a comment